一、强企纷纷入驻 指标超前完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新[1](2021)在《河南JY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2020年1月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房地产公司资金压力倍增,融资更加困难,中小房地产企业危机重重。本文以河南JY房地产公司为例,研究中小房地产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如何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如何制定良好的发展战略,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河南JY房地产公司外部环境来说,2016年以来,全国TOP100名的房地产商有50多家入驻郑州,对郑州市场的冲击异常激烈,加上本土开发商的竞争,河南JY房地产公司面临很大的外部威胁,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品牌影响力、资金实力均无法与一线房地产企业和本土知名房地产企业正面拼杀。而对于内部环境,河南JY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本土区域性房地产企业,企业的组织框架、文化建设、人才梯队建设、融资能力、运营能力等与一线房地产企业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必须对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思考,并找到战略发展方向。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使用PEST模型、SWOT模型、五力模型三种分析工具,对河南JY房地产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论证,并指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方案,河南JY房地产公司内部优势相对明显,外部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应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前期利用土地优势与一线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减少资金压力,后期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整合企业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大力发展物业、商业等相关产业,为企业后续涉足医疗、生态农业奠定基础,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多元化的发展,正是河南JY房地产公司目前正在探索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河南JY房地产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志刚[2](2020)在《泉州市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发展中,我国各地政府普遍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强化单位空间内的经济产出。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促进产业园区良性运行,是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丰泽区区位优势突出,但土地空间有限,辖区内的泉州软件园、福建海西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等产业园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经济效益不足、产业集聚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研究分析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从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等环节入手,运用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及政府经济职能等理论,对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进行梳理,从产业园区规划、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公共产品供应、监督规制四方面分析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现状。从经济职能定位、体系的层面对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缺位”“越位”现象、规划建设能力支撑不足、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认为造成问题的因素主要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掌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在学习借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中关村科技园、曼彻斯特科学城、西斯塔科学园等国内外产业园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四方面完善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园区运作机制,二是强化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引导,三是科学制定和运用产业扶持政策,四是强化公共产品供给。
仲皓月[3](2020)在《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电子商务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的转变,这为传统家电零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近年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以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积极探索B2C电子商务模式,持续增强了自身在营运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B2C模式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线上与线下经营的充分融合和有效协同,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家电零售企业所存在的商业运营问题。为探索B2C模式对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具体影响,本文以我国大型家电零售企业——苏宁易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首先,分别围绕B2C模式、营运资金及营运资金管理、基于项目要素和运营渠道双重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B2C模式对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其次,从项目要素和运营渠道双重视角对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对采用B2C模式的家电零售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分排序。再次,以苏宁易购采用B2C模式的时间节点为分水岭,针对其采用B2C模式前后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从项目要素和运营渠道双重视角针对其采用B2C模式前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深入对比,继而对B2C模式下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出反思,以探索B2C模式对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最后,分别基于优化营运资金管理、优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两个方面,提出B2C模式下优化我国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建议,以期为解决同类型企业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提供借鉴,推进我国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本文探索了B2C模式与以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彼此间的关联机理,探索了B2C模式对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形成了B2C模式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研究的新视角。研究结果表明,B2C模式对苏宁易购等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具有正向显着作用。同时,对于以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而言,对其运用B2C模式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地识别和防范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远期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裴媛媛[4](2020)在《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困境及破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传统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发展遇到了瓶颈,纷纷转型探索新的领域。而特色小镇的出现为房地产企业指明了方向,为房企的转型提供了契机。自“特色小镇”提出以来,其建设运营的主体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房地产企业作为特色小镇的主要建设运营主体之一,在转型特色小镇建设之路上展现出了强烈的意愿,但是由于处在探索阶段,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研究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破解策略非常有意义。本文首先从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现状、自身优势、当前存在的问题论述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论述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困境,主要是政府方面的困境、策划与规划困境、招商困境、资金困境、产业困境、盈利困境及其产生困境的成因。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影响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难度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土地获取的难度、策划与规划难度、招商难度、产业导入与运营难度、融资难度,人才获取难度、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思维转换难度、盈利难度、政策性风险、市场波动的风险对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难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对三大知名房企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进行探讨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结合以上研究内容,提出了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破解策略,主要是政府应加大支持、房企应坚持科学原则、创新小镇特色、提升产业运营能力、提升资金运转能力、做好风险防范。
任志鹏[5](2020)在《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世界上评判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代表了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近40个年头,在这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资本积累、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出于以上的经济需要,招商引资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并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招商引资机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成立专业产业园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来吸引外资、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本,来实现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各地方政府在具体的招商引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影响了招商引资的实效。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烟台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推进工作,深度参与了烟台市招商引资的产业发展规划、驻点招商推进、项目谈判落地、客户走访接待、招商会议筹备、优惠政策拟定、营商环境打造等诸项业务。可以肯定的是,烟台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无论在盘活土地和载体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打造产业引导基金、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进人民福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企服务的进一步公开透明,烟台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推进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招商人才队伍不专业、片面重视土地因素、招商引资推进随意性、服务意识不高、监督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在招商引资推进过程中质量和效率出现问题,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了烟台市政府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所以,本文基于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体会,结合烟台市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工作中的实际,提出影响招商引资推进工作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参考国外先进的招商引资推进理念和实例,形成针对烟台市招商引资推进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杜赟[6](2020)在《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丹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各省各地市纷纷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规划。以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来驱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县域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处于中低端、创新竞争力不强、人才集聚度不高等问题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挑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各地政府要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增强创新的体制机制活力,增强科技政策的吸引力,增强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力,通过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本文以丹阳市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为研究对象,在综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丹阳市政府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访谈、查找数据资料等形式,找出了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借鉴国内外部分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丹阳市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中作用发挥的优化对策。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要素竞争、结构化竞争转向功能性、生态化的竞争,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必须摒弃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老路径,转而注重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中积极作为。要从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政策体系,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更大力度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软环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文化氛围。如此才能实现政策、产业、企业、科技、平台、人才、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的均衡发展、协同联动、交互融合。
程柏华[7](2019)在《冷战时期日本电子产业的崛起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
陶心怡[8](2019)在《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认为面对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新闻网站也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对外“发声”的重要阵地,如新华网英文网站、中国日报等。在外宣工作中,新闻编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越来越多翻译界与传媒界的学者对“新闻编译”这个跨学科的活动进行了研究,但事实上,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发展依旧参差不齐,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外宣工作质量也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结合具体经历和事例探讨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笔者在南方传媒集团的南方英文网(Newsgd.com)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8年7月9日至10月9日),主要负责新闻编译及采写工作。本报告在对实习情况及其他背景信息介绍的基础上,对编译新闻的工作内容、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介绍了多种编译技巧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补充、信息删减和信息重组等,并结合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专家”方面探讨影响新闻编译的重要因素和操纵力量。此外,笔者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缺陷,如不熟悉新闻词汇体系、缺乏政治敏感度等,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通过本次实习,笔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其他新闻编译者和英语笔译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向洁[9](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李鑫[10](2017)在《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开发区应运而生并不断演变、发展。开发区是城市中区域空间类型的一种,是组织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直接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和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开发区的发展为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开发区在有效地组织工业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偏低、产业发展功能与城市生活配套功能没能很好地实现互补和统一。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不利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开发区正在尝试进行转型,即从单一的产业组织功能向多元的生产生活综合性功能转变。一些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尤其是那些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具有城市空间特征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始朝着新城的方向转变。而开发区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单一产业生产属性向多功能的城市综合属性转变,产城融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南昌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发达,同时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南昌的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好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功能十分必要。而南昌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城市生活功能配套设施的服务,从而为其发展增加动力和活力。另外,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对于南昌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推进着南昌郊区的城市化,而郊区的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需要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南昌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既体现了南昌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又体现了深刻的时代背景。为了较好地解决好上述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和满足南昌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本文以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为主题,并且以南昌市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来进行研究说明。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演变及现状特别是南昌市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空间类型。而后,本文对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模型对南昌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分别进行了测量评价。最后,在前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和南昌小蓝经开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南昌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本文认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开发区的城市生活功能服务水平。在这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既运用了客观指标,也运用了主观指标,客观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南昌市统计年鉴,而主观指标的数据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再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计算出了南昌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总体来看,本文综合运用调查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当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区就不能仅仅具有产业发展这一功能,需要向多功能的生产生活区域综合体转型,实现产业发展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补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发区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总结分析了中国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发现影响中国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因素包括产业因素、规划因素、配套措施因素、发展环境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因素、区位因素、人力因素;中国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力既有外部动力,也有内部动力,并且产城融合需要相应的实施保障机制。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计算出了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本文从产业发展支撑和城市生活功能服务这两个维度出发,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测算出南昌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实证结果表明,处于边缘区的南昌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相对较高,但也表现出不同特征;其次是处于近郊区的南昌经开区的产城融合度低于南昌高新区,而处于远郊区的小蓝开发区产城融合度低于南昌经开区。第四,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产城融合发展实施路径。边缘区的开发区,其自身的产业基础就十分优越,再加上周边城市的发展态势也是比较令人满意,因此,这种类型的开发区眼下的目标就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周边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近郊区的开发区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其园区定位,应当提升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打造格局明显的空间形态和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全区的努力来打造一个环境优越、生活上宜居以及具有创新氛围的产业园区,最重要的是和南昌的城市地位相匹配。远郊区的开发区,则应当坚持“工作和生活相平衡,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较高的起点上对园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不断地完善园区内部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的集聚,有层次、有重点地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从整体上实现真正有现实意义的产城融合。
二、强企纷纷入驻 指标超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企纷纷入驻 指标超前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JY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战略管理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相关概述 |
一、战略管理概念 |
二、战略管理理论 |
三、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第二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 |
一、确定企业使命阶段 |
二、战略分析阶段 |
三、战略选择阶段 |
四、战略实施阶段 |
第三章 河南JY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房地产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三、替代品的威胁 |
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五、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第三节 郑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
一、土地供应情况分析 |
二、城市发展情况分析 |
三、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四章 河南JY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简介 |
第二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的组织结构 |
第三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的资源及能力分析 |
一、河南JY房地产公司的资源分析 |
二、河南JY房地产公司的能力分析 |
第四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SWOT分析 |
一、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分析 |
二、公司发展中的劣势分析 |
三、公司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
四、公司所面临的威胁 |
第五章 河南JY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第一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企业的愿景和使命 |
第二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战略目标 |
第三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六章 战略实施与保障 |
第一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战略实施 |
一、房地产开发业务 |
二、物业服务管理 |
三、商业运营管理 |
四、有机农产品销售 |
五、医疗大健康产业 |
第二节 河南JY房地产公司战略风险与控制 |
一、面临的主要风险 |
二、风险管控及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遇到的问题 |
二、具体解决方案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泉州市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法 |
三、访谈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政府经济职能 |
二、产业园区 |
三、产业园区特点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第三章 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现状 |
第一节 丰泽区产业园区及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一、丰泽区产业园区概况 |
二、丰泽区产业园区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产业园区规划 |
一、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
二、产业发展规划 |
第三节 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
一、鼓励园区、平台建设的政策 |
二、鼓励企业集聚发展的政策 |
三、对企业经济贡献的奖励政策 |
四、鼓励科研创新的政策 |
五、吸引人才政策 |
第四节 公共产品供应 |
一、提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 |
二、提供职工工作配套设施 |
三、提供产业发展配套设施 |
四、公共环境保障 |
第五节 监督规制 |
一、监督企业依法经营 |
二、维持园区秩序 |
第四章 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存在问题 |
一、政府职能存在“缺位”“越位”现象 |
二、规划建设能力支撑不足 |
三、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 |
四、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
第二节 政府经济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 |
二、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 |
三、掌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
第五章 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职能对丰泽区的参考借鉴 |
第一节 国内产业园区的经验 |
一、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经验 |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验 |
第二节 国外产业园区的经验 |
一、曼彻斯特科学城经验 |
二、西斯塔科学园的经验 |
第三节 对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政府经济职能的启示 |
一、优化产业规划 |
二、推动公共产品扩容提质 |
三、加大政府统筹调度力度 |
第六章 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优化产业园区运作机制 |
一、完善产业园区管理体制 |
二、制定科学考核机制 |
第二节 强化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引导 |
一、优化产业园区规划 |
二、探索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渠道 |
第三节 科学制定和运用产业扶持政策 |
一、提升奖励措施精准度 |
二、强化奖励措施运用 |
第四节 强化公共产品供给 |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精准度 |
二、探索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方式 |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2C商业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B2C商业模式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B2C模式概述 |
2.1.1 B2C模式定义 |
2.1.2 B2C模式分类 |
2.1.3 我国家电零售企业B2C模式概述 |
2.2 营运资金及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
2.2.1 营运资金的内涵 |
2.2.2 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目标和意义 |
2.3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2.3.1 项目要素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2.3.2 运营渠道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2.4 B2C模式对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
2.4.1 基于项目要素视角的影响分析 |
2.4.2 基于运营渠道视角的影响分析 |
3 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
3.1 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1 基于项目要素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2 基于运营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2 采用B2C模式家电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
3.2.1 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
3.2.2 竞争力分析方法 |
3.2.3 竞争力分析过程及结果 |
3.3 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苏宁易购B2C商业模式概述 |
4.1.1 案例简介 |
4.1.2 苏宁易购B2C商业模式分析 |
4.1.3 苏宁易购采用B2C商业模式的总体效果情况 |
4.2 苏宁易购采用B2C商业模式前后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分析 |
4.2.1 营运资金筹资政策的对比分析 |
4.2.2 营运资金投资政策的对比分析 |
4.2.3 营运资金渠道管理政策的对比分析 |
4.3 苏宁易购采用B2C商业模式前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4.3.1 基于项目要素视角的对比分析 |
4.3.2 基于运营渠道视角的对比分析 |
4.3.3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苏宁易购盈利能力的影响 |
4.4 B2C模式下苏宁易购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反思 |
4.4.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反思 |
4.4.2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反思 |
4.4.3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反思 |
5 B2C模式下优化我国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建议 |
5.1 关于优化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
5.1.1 公司整体层面的改进 |
5.1.2 采购渠道的改进 |
5.1.3 生产渠道的改进 |
5.1.4 营销渠道的改进 |
5.2 关于优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建议 |
5.2.1 拓展评价范围 |
5.2.2 优化评价方法 |
5.2.3 完善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困境及破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2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 |
2.1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
2.1.1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数量 |
2.1.2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区域布局 |
2.1.3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情况 |
2.2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自身优势 |
2.2.1 强大的开发建设能力 |
2.2.2 良好的整合资源能力 |
2.2.3 突出的生活配套能力 |
2.2.4 较强的融资能力 |
2.3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
2.3.1 落地比例低 |
2.3.2 同质化严重 |
2.3.3 地产化严重 |
2.3.4 运营不佳 |
3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实证检验 |
3.1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困境 |
3.1.1 政府方面的困境 |
3.1.2 策划与规划困境 |
3.1.3 招商困境 |
3.1.4 资金困境 |
3.1.5 产业困境 |
3.1.6 盈利困境 |
3.2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困境的成因 |
3.2.1 政府方面困境的成因 |
3.2.2 策划与规划困境的成因 |
3.2.3 招商困境的成因 |
3.2.4 资金困境的成因 |
3.2.5 产业困境的成因 |
3.2.6 盈利困境的成因 |
3.3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制约因素的实证检验 |
3.3.1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问卷的数据来源与样本的基本信息 |
3.3.2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制约因素的模型选择与研究假设 |
3.3.3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制约因素的指标选取与变量赋值 |
3.3.4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制约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3.3.5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制约因素的的相关分析 |
3.3.6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制约因素的回归分析 |
3.3.7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制约因素的研究假设结果检验 |
4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 |
4.1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案例 |
4.1.1 碧桂园转型建设的特色小镇 |
4.1.2 华侨城转型建设的特色小镇 |
4.1.3 华夏幸福转型建设的特色小镇 |
4.2 三大房企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比较与启示 |
4.2.1 三大房企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比较 |
4.2.2 对其他房企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
5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破解策略 |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5.1.1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
5.1.2 提高规划审批的效率 |
5.1.3 提高企业的土地获取效率 |
5.2 坚持科学的原则 |
5.2.1 实事求是 |
5.2.2 循序渐进 |
5.2.3 以人为本 |
5.3 创新小镇特色 |
5.3.1 做好策划 |
5.3.2 合理规划 |
5.4 提升运营能力 |
5.4.1 探索多维的招商策略 |
5.4.2 注重产业运营并形成产业联动 |
5.4.3 注重人才的培养 |
5.5 提升资金运转能力 |
5.5.1 拓宽融资渠道 |
5.5.2 提升盈利效果 |
5.6 做好风险防范 |
5.6.1 做好外部风险的防范 |
5.6.2 做好内部风险的防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招商引资 |
2.1.2 政府职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2 整体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的现状分析 |
3.1 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
3.1.1 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缺乏精通招商引资人才 |
3.2.2 片面重视土地因素 |
3.2.3 招商引资推进缺乏稳定性 |
3.2.4 服务水平不高 |
3.2.5 招商引资推进动力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对招商引资推进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3.3.2 招商引资推进理念落后 |
3.3.3 招商引资推进思路不明确不稳定 |
3.3.4 营商环境建设不到位 |
3.3.5 监督考核激励体系不合理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招商引资政府推进概况 |
4.1.1 新加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全球知识技能人才储备 |
4.1.2 美国:发展开发区群聚经济 |
4.1.3 日本大阪:提供精细化服务 |
4.2 国内其它地区政府促进招商引资概况 |
4.2.1 昆山:重点发展产业链招商 |
4.2.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构改革实行聘任制 |
4.2.3 苏州工业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4.3 经验借鉴 |
4.3.1 把人才放在第一位 |
4.3.2 优化营商环境 |
4.3.3 实施产业集聚政策 |
4.3.4 完善绩效考核激励 |
5 加强烟台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的对策建议 |
5.1 招商引资政府推进转型升级 |
5.1.1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
5.1.2 进一步解放思想 |
5.1.3 强化招商推进部门职能 |
5.1.4 科学编制规划 |
5.2 确定新形势下烟台的招商引资重点方向 |
5.2.1 产业链招商 |
5.2.2 资本运作招商 |
5.2.3 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 |
5.2.4 重视“双招双引”工作 |
5.2.5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
5.3 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
5.3.1 重点抓好“放管服” |
5.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3.3 积极搭建招商平台 |
5.3.4 建设信用政府 |
5.3.5 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
5.4 完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
5.4.1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
5.4.2 严把项目质量关 |
5.4.3 科学经济考核 |
5.4.4 激励与压力并举 |
5.4.5 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丹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创新生态系统 |
2.1.2 县域经济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理论 |
2.2.2 内生增长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丹阳市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的政府作用现状分析 |
3.1 丹阳市概况 |
3.2 丹阳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
3.2.1 经济总量 |
3.2.2 发展模式 |
3.2.3 产业结构 |
3.3 丹阳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3.3.1 强化产业政策规划引领 |
3.3.2 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功能 |
3.3.3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体 |
3.3.4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 |
3.3.5 优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丹阳市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问题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2 存在问题 |
4.2.1 面对创新驱动发展“有共识、无突破” |
4.2.2 制定政策“重数量、轻质量”,执行“重过程、轻实效” |
4.2.3 政府对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促进作用不够 |
4.2.4 人才招引培育力度不够 |
4.2.5 “软环境”建设存在明显短板 |
4.3 原因分析 |
4.3.1 政府对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4.3.2 制定政策缺乏适宜性、前瞻性、操作性 |
4.3.3 政府不恰当地过多干预企业发展 |
4.3.4 政府忽视中介服务体系发展 |
4.3.5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政府作用的经验借鉴 |
5.1 国内外部分地区的相关做法 |
5.1.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硅谷创新生态系统 |
5.1.2 “中国硅谷”: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 |
5.1.3 “资本引领”:江阴创新生态系统 |
5.1.4 “知识创造”:南京软件谷创新生态系统 |
5.1.5 “开放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 |
5.2 经验启示 |
5.2.1 政府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创新 |
5.2.2 政府要立足于创新生态观发挥引导作用 |
5.2.3 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提供精准供给 |
第6章 丹阳市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经济发展政府作用优化对策 |
6.1 完善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政策体系 |
6.1.1 强化创新政策供给 |
6.1.2 加快科技园区发展 |
6.1.3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6.2 大力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
6.2.1 理顺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 |
6.2.2 支持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
6.2.3 鼓励企业开放创新 |
6.2.4 完善科技项目评审评价机制 |
6.2.5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6.3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
6.3.1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 |
6.3.2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
6.3.3 加大人才保障力度 |
6.3.4 加大人才体系建设 |
6.4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6.4.1 提升政府公益科技服务能力 |
6.4.2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 |
6.5 营造鼓励创新文化氛围 |
6.5.1 树立政府的“创新意识” |
6.5.2 激发企业的“创新本能” |
6.5.3 形成社会的“创新认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s) trans-editing |
1.2 Overview of the rewriting theory |
1.3 Overview of publicity activity |
1.4 Overview of Newsgd.com |
1.5 Task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6 Objectives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2.1.1 English news writing |
2.1.2 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4 Schedule for the project |
2.2 Trans-editing |
2.2.1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2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
2.2.3 Technical and resource support |
2.3 Post-trans-editing |
2.3.1 Quality-control process |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fter publication |
2.3.3 Glossary making |
2.3.4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ship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
3.2 Analysis and coping methods |
3.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
3.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body |
3.2.3 Wording and style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Reflections |
4.2 Implications |
4.3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9)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
一、国际贸易理论 |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
三、区域合作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开发区快速发展与片面追求工业化的弊端 |
1.1.2 新常态背景下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城市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
2.1.2 产城融合研究现状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位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紧凑城市理论 |
2.2.5 城市功能多样性理论和分区理论 |
2.2.6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2.2.7 系统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开发区概述 |
2.3.2 产城融合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
3.1 空间层面下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
3.1.1 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
3.1.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关系的空间类型 |
3.1.3 产城融合对国家级开发区空间发展的作用 |
3.2 空间层面下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
3.2.1 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空间类型 |
3.2.2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
3.2.3 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
3.2.4 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空间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分析 |
4.1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
4.1.1 产业因素 |
4.1.2 规划因素 |
4.1.3 配套设施因素 |
4.1.4 发展环境因素 |
4.1.5 城市发展水平 |
4.1.6 区位因素 |
4.1.7 人力因素 |
4.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4.2.1 外部动力 |
4.2.2 内部动力 |
4.2.3 产城融合实施的保障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研究 |
5.1 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
5.1.1 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方法的介绍 |
5.1.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步骤 |
5.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1 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产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3 城市生活满意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4 产城融合程度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 |
5.2.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分析 |
5.2.6 评价标准 |
5.3 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
5.3.1 产业发展程度评价分析 |
5.3.2 城市生活功能满意度评价分析 |
5.4 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
5.4.1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
5.4.2 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
5.4.3 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
6.1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6.1.1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 |
6.1.2 日本筑波科学城 |
6.1.3 苏州工业园区 |
6.1.4 老浦西和新浦东模式 |
6.1.5 对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启示 |
6.2 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改善管理体制 |
6.2.2 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加强核心城市的产业推动力 |
6.2.3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 |
6.2.4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6.3 本章小结 |
7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与策略 |
7.1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 |
7.1.1 边缘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
7.1.2 近郊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7.1.3 远郊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南昌小蓝开发区为例 |
7.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下的发展策略 |
7.2.1 构建适当规模的功能复合型空间单元 |
7.2.2 完善土地管理,形成混合集约用地结构 |
7.2.3 完善公共公交,构建以其为主的多样化组合空间 |
7.2.4 以新城区建设为目标导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
7.2.5 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提升环境品质 |
7.3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配套措施 |
7.3.1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发展 |
7.3.2 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级化转型 |
7.3.3 完善公共设施,增强城市品位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强企纷纷入驻 指标超前完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JY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新新.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泉州市丰泽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D]. 陈志刚. 华侨大学, 2020(01)
- [3]B2C模式下家电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仲皓月.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建设的困境及破解策略研究[D]. 裴媛媛. 郑州大学, 2020(03)
- [5]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研究[D]. 任志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丹阳市为例[D]. 杜赟. 江苏大学, 2020(05)
- [7]冷战时期日本电子产业的崛起及其启示[D]. 程柏华.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8]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陶心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9]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10]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李鑫.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