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双通路与室间隔旁路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房室结双通路与室间隔旁路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一、房室结双径路与间隔旁路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包丽芳,蔡卫勋,李则林,黄玥,叶沈锋,郑新权[1](2021)在《浙江省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操作与诊断规范(2021修订版)》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在2015年发表的《浙江省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技术操作与诊断规范(试用版)》基础上,结合本专业领域新的研究发展和经验,起草、讨论、修订了《浙江省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操作与诊断规范(2021修订版)》。本次修订内容更趋细致,包括5部分:适应证与禁忌证、安全性与人员要求、操作与检查流程、临床应用(诊断与风险评估)、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报告内容。

潘筱蔚,黄玥,胡立群,孙娴超[2](2020)在《不典型房室结双径路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典型房室结双径路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诊断准确率及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方法选择嘉兴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10例,分析患者食管心脏电生理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经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8例诊断为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2例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而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房室结双径路,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VNRT),并进行房室结慢径路消融。结论不典型房室结双径路有特殊的电生理特点,电生理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术中盲目放电,降低术后复发率。

张露江[3](2020)在《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房室结双径路(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DAVNP)是指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上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其不应期和传导性不一,由此,临床上可以产生折返性和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多样。甚至由于隐匿性传导的原因,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临床需要仔细甄别,否则容易误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起搏治疗。本文报告11例心内电生理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并窦性心律时房室传导阻滞,成功进行慢径改良后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并总结房室结双径路在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对象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连续住院的患者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22±9岁),阵发性心悸9例,其中4例有典型心动过速发作并呈突发突止的表现,无明显症状2例,所有患者无晕厥发生。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10天长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时间歇性I度和II度房室传导阻滞,P-R最长达560ms,最严重者连续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及其他疾病史,就诊前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使用史。心脏彩超或磁共振排外结构性心脏病,排外甲状腺疾病和电解质紊乱。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心内电生理检测,明确诊断后行射频消融。术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10天长程动态心电图。随访3个月至3年,观察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电生理检测时均频繁出现房室传导异常,阻滞部位均于希氏束以上。A-V间期显着延长,A-H间期突然或逐渐延长,而HV间期不变,静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房室传导功能恢复正常。(2)静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后,7例经心房程序或递增刺激,诱发出典型的房室结慢快型折返性心动过速,另4例术中呈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跳跃现象(A-H突然延长120-210ms),其中3例有跳跃并回波。所有患者经房室结慢径改良后,房室传导异常及跳跃现象消失。(3)随访3个月-3年,无心悸等症状发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7天长程动态心电图未记录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结论:年轻人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不一定都存在房室结功能异常,临床应仔细甄别,警惕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隐匿性传导而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经房室结慢径改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胡立群,黄玥,孙娴超[4](2016)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中被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食管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资料。结果 5例患者在食管电生理检查S1S2程控期前刺激中,均未观察到S2-R间期有跳跃性延长,心动过速的R-P-EB间期>70ms;逆行P-波在V1导联直立,下壁导联倒置;食管电生理诊断为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诊断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成功消融慢径路。结论部分R-P-EB间期>70ms的不典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特点与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类似,必要时需心内电生理检查加以明确。

贺嘉[5](2016)在《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经验性慢径消融治疗不可诱发的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症状复发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实践。第二部分,明确房室结双径现象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比例。并通过对存在和不存在房室结双径现象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以明确这一电生理现象的存在是否增加心动过速复发风险。第三部分通过一例罕见病例来探讨房室结双径现象的在协助诊断束室纤维的意义。第一部分经验性慢径消融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长期随访研究背景:心内电生理检查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不能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不少见。经验性慢径消融可作为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种选择,但其长期预后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不清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或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根据是否可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可诱发组(A组)和不可诱发组(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或临床随访。确定复发的依据为有复发心电图和/或典型临床症状。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622例患者(中位年龄48岁,女性56.8%)。A组一共488例患者,B组一共134例患者,B组中131例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现象,107例患者术前有心电图记录。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总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和因其他心律失常的复发分别为16例(2.6%)和32例(5.1%),其中A组和B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9%和1.5%(P>0.05),因其他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4.5%和7.5%(P>0.05),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中术前无发作心电图亚组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2.2%)高于有发作心电图亚组(5.6%)(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无发作心电图的复发率是术前有发作心电图记录的4.3倍(P=0.019)。A组出现一例主要并发症B组无并发症。结论:长期随访证实经验性慢径消融是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种有效方案,术前是否记录到发作心电图对于预测术后复发有重要价值。第二部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意义背景:心内电生理检查中非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合并房室结双径现象并不少见,该双径路是否可能参与心动过速并不十分清楚。方法:对2014年9月到2015年8月发作过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于电生理检查中证实存在普通旁路并对旁路进行了导管消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旁路消融后是否合并双径现象分为A组(有房室结双径现象)和B组(无房室结双径现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或临床随访。确定复发的依据为有复发心电图和/或典型临床症状。结果:一共纳入123例患者(中位年龄41岁,女性44.7%)。A组一共51例(其中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对这两例进行慢径消融),B组一共72例。基线资料显示,39%为显性旁路,左侧旁路82例(66.7%),右侧旁路36例(29.3%),双旁路或多旁路5例(4.1%),双旁路或多旁路中4例为双侧1例均为右侧。有41.5%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存在房室结双径现象。旁路即刻消融成功率99.2%。中位随访时间368天,复发2例,复发率为1.6%,其中A组复发1例(仍为AVRT,但与前次消融位置不同),B组复发1例(右侧旁路相同位置复发),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房室结双径现象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并不少见。旁路消融后该现象的存在并不增加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复发风险。第三部分房室结双径现象在协助诊断束室纤维的意义背景:束室纤维是引起预激图形的一种少见类型的特殊旁路。本病例报道一例同时合并左侧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现象的束室纤维。方法和结果:32岁女性因发作性心悸15年入院。12导联心电图上可见轻微预激图形,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心动过速,提示为左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旁路成功消融后12导联心电图上仍可见轻微预激图形。心内电图可见窦性心律下HV间期24ms小于正常范围。高位右房进行心房程序刺激可见房室结双径现象存在,AH跳跃出现前后H2V2间期和预激程度并未改变。给予三磷酸腺苷阻断房室结传导后出现交界性心律,12导联心电图上轻微预激图形仍未改变。提示引起体表轻微预激图形的特殊旁路为束室纤维。结论:本病例报道一例同时合并左侧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现象的束室纤维。心房程序刺激房室结双径现象出现前后H2V2间期和预激程度并未改变对束室纤维具有诊断意义。

李颖,赵英杰,郭方明,孙宇,王靖,楚建民[6](2014)在《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的右侧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与鉴别》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复杂多径路心动过速时的应用拖带和程序S2刺激进行诊断和鉴别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间歇性预激波患者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心脏电生理检查行右心室拖带刺激和心室程序S2刺激,测量最后一跳刺激信号到自身心房波间期减去心动过速下心室到心房的间期(SA-VA)和起搏后间期(PPI)-心动过速周长(TCC),并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结果术中心室分级刺激S1S1:350 ms诱发右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TCL为372 ms,PPI为395 ms,继续行心房S1S2:500/310 ms刺激,"跳跃"诱发同前一样的室房波不融合心动过速。再次行心房S1S1:280 ms刺激,可反复诱发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下给予心室程序S2刺激,测量PPI为385.1 ms,TCL为360.1 ms,PPI-TCL≤20 ms,证实为右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存在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行心动过速,给予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径路和旁路。术后随访12个月未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通过右心室心室拖带刺激,以及测量SA-VA间期和PPI-TCL间期可以用来鉴别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间隔房室旁路。

钟艳霞[7](2013)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终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治疗等临床意义。方法: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旁道定位的准确率;分别采用超速刺激、猝发刺激、期前刺激法三种方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终止,总结有效终止率。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比较,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型的准确率为96%,、旁道的初步定位准确率为93%,三种方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有效终止率为98.4%。结论: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旁道初步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终止安全、快速、有效。

李忠杰[8](2013)在《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临床应用》文中认为1食管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时辨别有无P波或了解P波与QRS波的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因此利用食管导联P波高尖不易被其他波形掩盖的特点来分析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1房性心律失常1.1.1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可显示隐埋在QRS波群中的P波,准确测量P-P间期。1.1.2房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宽大

廖自立[9](2013)在《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分析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第二部分将分析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第三部分将分析束室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第一部分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目的对于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患者,心房冲动可以只经房室结前传,或者只经房室旁路前传,也可以经房室结和房室旁路共同前传。因此,此类患者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可以呈现各种形态。本研究旨在分析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并对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参与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射频消融的13例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患者(房束型4例,房室型9例)的窦性心律心电图和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其中男性7例,占53%。平均33.5±13.1岁。所有患者临床上和电生理检查术中均存在Mahaim纤维参与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射频消融术前13例患者中,7例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呈轻度心室预激。4例体表心电图存在不充分预激波,余3例终末QRS波存在顿挫或粗顿,而QRS波前无预激波。终末QRS波顿挫或粗顿主要存在于工导联、V5和V6导联。Mahaim纤维成功消融阻断后,终末QRS波顿挫或粗顿均消失。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心动过速周长(336.0±54.2ms对336.4ms±30.4,P>0.05)和QRS波平均时限(117.3±14.5ms对128.8±14.6ms,P>0.05)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心动过速时,房束型患者胸前导联V1-V3的r波时限均小于40ms。6例游离壁起源房室旁路患者中,4例前导联Vl-V3的r波均大于40ms,1例小于40ms,1例无r波。结论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终末QRS波可存在顿挫或粗顿,发生率约为23%。终末QRS波顿挫或粗顿可作为窦性心律下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心室预激的唯一表现。终末QRS波顿挫或粗顿失亦可作为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消融成功的体表心电图标志。游离壁起源的Mahaim纤维心动过速时,房室纤维患者胸前导联r波一般比房束型要宽。第二部分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射频消融目的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时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Mahaim纤维。既往文献报道的多是房束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射频消融。关于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射频消融资料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和导管标测消融结果,进一步阐述两种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及导管消融结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行射频消融的13例房束型Mahaim纤维和房室型Mahaim纤维患者(房束型4例,房室型9例)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特点及导管标测消融结果。其中,男性7例,占53%。平均33.5±13.1岁。结果4例房束型和9例房室型Mahaim纤维患者临床和电生理检查术中均存在Mahaim纤维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两种类型的Mahaim纤维中分别有3例(房束型75%,房室型33%)纤维可被腺苷阻断传导,以及分别有2例(房束型50%,房室型22%)在有效消融过程中出现加速性Mahaim纤维的自主心律。1例(25%)房束型Mahaim纤维窦性心律下可出现Mahaim纤维自主心律。13例Mahaim纤维均消融成功。2例(22%)房室纤维和全部4例(100%)房束纤维于成功靶点处标测到Mahaim纤维(旁路)电位。结论与房束型Mahaim纤维一样,临床上绝大多数房室型Mahaim纤维都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束型多具有类房室结特性,而具有类房室结特性的房室型Mahaim纤维只占少数,大多数房室型Mahaim纤维不具有类房室结特性。Mahaim纤维(旁路)电位对于指导房束型Mahaim纤维的导管消融意义更大。第三部分束室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目的束室纤维是一种特殊的Mahaim纤维,其近端起源于希氏束及其近端,远端远端多插入室间隔基底部,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由于此类纤维位置靠近前间隔,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前间隔旁路。加之此类纤维可合并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准确诊断此类纤维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束室纤维患者的心电图以及电生理学特点。此外,还将报道束室消融导管试消融结果。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我中心连行电生理检查311例行电生理检查的显性预激患者中10例(3.2%)束室纤维。分析束室纤维患者的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以及临床、电生理检查结果。行导管试消融治疗的患者,还将分析标测和消融结果。结果2例束室纤维患者(20%)合并普通房室旁路。消融合并房室旁路后,4例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符合轻度预激。心房程序刺激时,AV间期的延长与AH间期的延长程度一致,HV间期和预激程度保持不变。希氏束远端心室激动领先。10例患者心室和心房刺激均未诱发出心动过速。共有5例患者给予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5例行导管消融的患者中,4例可一过性阻断束室纤维,但易恢复。反复如此,未再加大功率消融。剩余1例试消融未成功。结论束室纤维在预激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临床上束室纤维患者可因合并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而导致有心动过速发作病史,电生理检查可明确束室纤维的诊断。束室纤维的心室插入点多数邻近希氏束远端,低功率消融其心室插入点可一过性阻断旁路传导。由于该纤维临床不直接参与心动过速,无需过度消融。

李忠杰,许原,惠杰,李乔华,李中健,金林根,屈百鸣,郭继鸿[10](2011)在《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1引言1906年,Gremer首先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结合1970年问世的心脏程序性刺激技术,最终形成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至今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已经历了40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对食管心脏电生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当属Zoll、Monotoyo等心脏电生理大师。1952年,Zoll应用脉冲刺激仪经食管对心脏进行电刺激,首创经食管起搏心脏。1973年,Monotoyo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进行了较全面的心脏电生理检查。

二、房室结双径路与间隔旁路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室结双径路与间隔旁路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操作与诊断规范(2021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应证与禁忌证[1-4]
    1.1 适应证
        1.1.1 窦性心动过缓
        1.1.2 阵发性心悸
        1.1.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1.4 显性心室预激
        1.1.5
        1.1.6
        1.1.7
    1.2 禁忌证
    1.3 非适应证
2 安全性与人员要求
3 操作与检查流程[1-5]
    3.1 一般操作
        3.1.1 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检查前准备
        3.2.1 仔细询问病史
        3.2.2 临床风险评估
    3.3 仪器评估
    3.4 导管选择与插管
        3.4.1 导管选择
        3.4.2 插管
        3.4.2. 1 插管方法
        3.4.2. 2 电极定位方法
        3.4.3 测试起搏阈值
    3.5 刺激检查流程每位受试者须完成以下检查流程。
        3.5.1 RS2刺激
        3.5.2 S1S2刺激
        3.5.3 S1S2S3刺激
        3.5.4 S1S1刺激
4 临床应用:诊断与风险评估
    4.1 检测心脏不应期
        4.1.1 测量方法
        4.1.2 心脏有效不应期测量标准
        4.1.2. 1 心房有效不应期
        4.1.2. 2 房室交接区顺传有效不应期
        4.1.2. 3
        4.1.2. 4 房室结慢径路顺向有效不应期
        4.1.2. 5 显性房室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
    4.2 窦房结功能[1,3,9]
        4.2.1 窦房传导时间(sinus atrial conduction time,SACT)
        4.2.1. 1 检查方法
        4.2.1. 2 诊断参考值
        4.2.2 窦房结恢复时间(sinus node recovery time,SNRT)
        4.2.2. 1 检查方法
        4.2.2. 2 测量方法
        4.2.2. 3 诊断参考值
    4.3 房室传导功能[1-5]
        4.3.1 检测房室传导文氏阻滞点与房室传导2∶1阻滞点
        4.3.2 房室交接区顺向传导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of the atrial-ventricular,AVERP)
        4.3.3 诊断参考值
    4.4 诊断房室结双径路[1,4,10-11]
        4.4.1 检查方法
        4.4.2 诊断参考值
        4.4.2. 1 心房S1S2刺激
        4.4.2. 2 心房S1S1刺激
        4.4.2. 3 跳跃现象的定义
        4.4.2. 4 房室1∶2传导的非折返传导现象
        4.5检测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性[1,10-16]
        4.5.1 检查方法(1)RS2、S1S2、S1S2S3程控期前刺激;(2)心房S1S1刺激。
        4.5.2 诊断标准
        4.5.2. 1 根据心房起搏造成的最大预激进一步明确显性旁道部位
        4.5.2. 2 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1,11-17,19]
    4.6 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1,17-20]
        4.6.1 诱发心动过速
        4.6.1. 1 常用RS2、S1S2、S1S2S3、S1S1刺激
        4.6.1. 2
        4.6.1. 3 测定诱发窗口
        4.6.1. 4 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4.6.1. 5 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4.6.2 终止心动过速
        4.6.2. 1 采用心房超速刺激终止自发的心动过速
        4.6.2. 2 终止心房扑动
        4.6.2. 3 终止分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5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报告内容[1-4]
    5.1 必须报告的内容
        5.1.1 一般情况
        5.1.2
        5.1.3 心脏不应期
    5.2 心脏各部位功能检测
        5.2.1 窦房结功能
        5.2.2 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
        5.2.4 房室结双径路功能
        5.2.5 显性房室旁道功能
    5.3 有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患者的报告内容
        5.3.1 V1与食管导联同步记录时可了解到心房激动顺序及房室传导关系:
        5.3.2心动过速的类型及诱发与终止窗口
        5.3.3

(2)不典型房室结双径路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1.2.2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标准[2]
        1.2.3 心内电生理检查
        1.2.4 慢-慢型双径路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
    2.2 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3 讨论

(3)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对象一般资料
        2.1.2 常规检查
        2.1.3 纳入对象纳入及排除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和记录
        2.2.2 心内电生理检测及射频消融
        2.2.3 术后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心腔内心电图记录房室传导
    3.3 心动过速的诱发与房室结慢径改良
    3.4 术前术后A-H间期的变化
    3.5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SFAVNRT与OAVRT的电生理特点:
    3.2 误诊原因分析:
    3.3 尚需鉴别的的心动过速:

(5)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经验性慢径消融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长期随访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二部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意义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三部分:房室结双径现象的在协助诊断束室纤维的意义
    病例报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附录1 综述: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和电生理认识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英文缩略词检索
附录3 研究设备清单
附录4 个人简历
致谢

(6)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的右侧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7)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终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对象
    2. 食道心房调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及诊断方法
        2.1 食道调搏方法
        2.2 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
        2.3 诊断方法
    3 终止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1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2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定位诊断
    3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终止
    4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
    1.1 房性心律失常
        1.1.1 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
        1.1.2 房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1.1.3 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未下传
        1.1.4 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
    1.2 宽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1.2.1 室性心动过速
        1.2.2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1.2.3 预激旁路顺向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2.4 心房颤动或扑动从旁路顺向传导
    1.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3.1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3.2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3.3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 预激综合征电生理检查
    2.1 诊断隐性或不典型预激旁路
        2.1.1 分级递增刺激
        2.1.2 程控期前刺激
    2.2 诊断隐匿性预激旁路
    2.3 诊断多发性旁路
        2.3.1 刺激部位
        2.3.2 分级递增刺激
        2.3.3 程控期前刺激
    2.4 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 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
    3.1 S1S1分级递增刺激
    3.2 S1S2或RS2程控期前刺激法
慢径路'>3.2.1 快径路顺向有效不应期>慢径路
快径路'>3.2.2 慢径路顺向有效不应期>快径路
    3.3 形成房室结双径路折返的必需条件
    3.4 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4 揭示常见心脏电生理现象
    4.1 裂隙现象
        4.1.1 食管电极周围组织至左心房裂隙现象
        4.1.2 食管电极周围组织至房室交接区裂隙现象
        4.1.3 房室交接区至束支之间裂隙现象
        4.1.4 房室旁路裂隙现象
        4.1.5 临床意义
    4.2 蝉联现象
        4.2.1 房室结双径路蝉联现象
        4.2.1.1 慢快径路间蝉联现象
        4.2.1.2 快慢径路间蝉联现象
        4.2.2 旁路蝉联现象
        4.2.3 束支蝉联现象
        4.2.3.1 连续的室内差异性传导
        4.2.3.2 交替性连续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4.2.3.3 交替出现的左、右束支阻滞图形
        4.2.4 临床意义
    4.3 拖带现象
        4.3.1 电生理特征
        4.3.2 临床意义
    4.4 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
        4.4.1 房室交接区
        4.4.2 束支
        4.4.3 房室旁路
        4.4.3.1 旁路顺向3、4相传导阻滞
        4.4.3.2 旁路逆向3、4相传导阻滞
    4.5 1∶2房室传导
        4.5.1 房室结双径路形成的1∶2房室传导
        4.5.1.1 心房S1S1
        4.5.1.2 心房S1S2程控期前刺激
        4.5.2 预激综合征形成的1∶2房室传导
        4.5.2.1 心房S1S1非程控刺激
        4.5.2.2 S1S2程控期前刺激

(9)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意义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房束型和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射频消融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意义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束室纤维的电生理学点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意义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射频融融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10)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检查技术
    2.1 检查设备与方法
    2.2 刺激方式与基本刺激程序
        2.2.1 刺激方式
        2.2.2 基本刺激程序
        2.2.2.1 非程序性刺激法, 亦称S1S1刺激法
        2.2.2.2 程序性期前刺激法, 亦称早搏刺激法
3 适应证与禁忌证
    3.1 适应证
    3.2 禁忌证
4 临床应用
    4.1 电生理检查术语
        4.1.1 起搏术语
        4.1.2 逆传心房激动顺序
        4.1.3 常用术语缩写
    4.2 食管导联心电图
    4.3 心脏不应期测定
        4.3.1 不应期的分类
        4.3.2 有效不应期测定方法
    4.4 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检测
        4.4.1 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
        4.4.2 窦房传导时间 (SACT)
        4.4.3 房室传导功能
    4.5 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
        4.5.1 心房S1S1刺激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4.5.2 心房S1S2刺激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4.5.3 房室结多径路传导
        4.5.4 诱发AVNRT
    4.6 检测房室旁路的电生理特性
        4.6.1 提高显性预激旁路诊断的准确性, 确诊可疑心室预激
        4.6.2 诊断隐匿性房室旁路
        4.6.3 诊断多旁路传导
        4.6.4 诊断房室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
        4.6.5 诊断房束旁路
        4.6.6 诱发AVRT, 测定诱发窗口。
        4.6.7 判断药物及非药物性治疗前后的疗效
    4.7 证实心脏电生理现象
        4.7.1 裂隙现象
        4.7.2 蝉联现象
        4.7.3 1:2房室传导
        4.7.4 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
        4.7.5 拖带现象
    4.8 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扑动
        4.8.1 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4.8.2 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4.8.3 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4.8.4 终止束支或分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4.9 食管心室起搏的应用
        1.必须报告的内容
        2.心脏各部位功能
        3.有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患者的报告内容
        4.报告的参考格式见附件
附: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报告

四、房室结双径路与间隔旁路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操作与诊断规范(2021修订版)[J]. 王慧,包丽芳,蔡卫勋,李则林,黄玥,叶沈锋,郑新权. 心电与循环, 2021(04)
  • [2]不典型房室结双径路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分析[J]. 潘筱蔚,黄玥,胡立群,孙娴超. 心电与循环, 2020(04)
  • [3]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D]. 张露江. 南昌大学, 2020(08)
  • [4]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J]. 胡立群,黄玥,孙娴超.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05)
  • [5]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研究[D]. 贺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6]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的右侧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与鉴别[J]. 李颖,赵英杰,郭方明,孙宇,王靖,楚建民.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4(03)
  • [7]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终止的探讨[D]. 钟艳霞. 中南大学, 2013(05)
  • [8]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临床应用[J]. 李忠杰.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3(01)
  • [9]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D]. 廖自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10]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J]. 李忠杰,许原,惠杰,李乔华,李中健,金林根,屈百鸣,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1(05)

标签:;  ;  ;  ;  ;  

房室结双通路与室间隔旁路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